揭秘尖子生:这样学习,你也能成为他们
2018-07-19 14:59:24 来源:睿博教育 评论:0 点击:
想要了解更多高职高考高考资讯、志愿填报指南、学习经验、备考方法可加入睿博交流QQ群号:643111840,或咨询24小时在线老师:18023495554 李老师 18028867646 叶老师。
尖子生是如何学的?你是不是也想成为学习中的佼佼者?这确实需要秘诀。
首先,他们善于抓住课本的精髓。即对所学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自建一套知识体系,还能把纷繁复杂的知识还原到学科基本原理:其次,他们通过针对性做题来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,而不是成为做题机器,而且不论遇到何种题目,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来分析解答。
简而言之,尖子生的特点就是“巧学巧练”。巧学即抓住原理、要点,构建知识体系;巧练即做题不盲目,形成自己的解题思维和套路。
1.巧记知识点,以少胜多
很多同学问我:“为什么我课本知识全掌握了,但是做题效果不好呢?”我给他们分析原因:课本知识你只是“记住”了而已,还根本谈不上“掌握”。
这其实是同学们在学习中的痛病,知识点重复、机械记忆,但缺乏理解,也没有去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和体系,因此知识结构散乱,做题时无法快速找到对应的知识点、解题方法,于是只有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、一个方法一个方法去套,撞大运、撒大网蒙对为止。
如果同学们习惯天天练题,几乎是靠“背诵”在做题,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,一旦高考题型变化、设问变化,就无从应对。
2.尖子生是如何练题的呢?
与普通学生的经验主义和照抄照搬相比,尖子生更像一位创作型歌手,每个学科,他们都有自己的独家理念。在做题时,他们将“我这么去想会怎样,我这么去理解会如何”作为主体思想,一道题做10次不要紧。因为这是一个验证自己见解的过程,举一反三之后,同类型的题就会做了,这比盲目地做10道题效果更好。
比如数学的不等式、函数等要用到式子变形,尖子生拿到题目,一看到大串式子,自然会想到简化;一看到分子、分母有加减,立即转化为乘除或者消去加减号,他们知道分子、分母有加减麻烦啊。这就算是一种解题的思路。关注不等式和函数这个考点的本质,而不是首先分析它是几元不等式、几次函数的表象迷惑。
这种做题方式使得尖子生只要知识点掌握了,题目看得懂,任何题目都可以迎刃而解。
3.构建知识体系,以少求多
各科知识点非常多,概念、公式、方程式、古文、单词、语法……全背下来不可能。我们要从原理、知识体系的中心出发,绕开知识点中复杂庞大的枝节部分。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,找到真正的规律,这样才能掌握知识:然后再由这个主干去扩散、容纳相关知识,实现以少求多,举一反三。
以英语学习为例。英语不像历史、地理知识,记下来就可以解决问题。语言的掌握不仅是思维问题,也是心理认知问题。一句话从输入到被理解,被大脑储存,被调用,以及最后被正确输出,这要经历一个非常复杂而长久的过程,绝不是我们简单地背背《英语八百句》就能解决的。英语需要掌握规律,以词汇来讲,尖子生不是简单地背单词,他们通过学习,找到了词与词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,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词汇网络。
比如说给你一个词“猪流感”,让你写下联想到的词,你就可能会想到以下这些词:发烧、口罩、死亡、留学生、可怕、防治、洗手、公共场所、疫苗、亲密接触、经济危机、天灾人祸……这些词就构成了一个词汇网络。这些词汇有以下特点:都是由“猪流感”这个词激发出来的,一个词可以激发出许多词:词与词之间在词义上相互关联,有的非常近,有的非常远:这些词有名词,也有动词、形容词:有的说人,有的说东西,有的说地方,有的说行为……
它给我们的启发是:在学习的时候不要学单个的词汇,也要充分利用词汇之间的激发作用,通过发散性思维,有意识地扩大词汇关联的范围,提高词汇之间关联的强度,从而缩短词汇激发的时间,使得词汇提取的速度更快。另外,有意识地在词汇之间建立联系。也是对词义进行深加工的过程。
4.突破自身局限,考场超常发挥
在考场上,很多人有时间压力时,不会做题:而没有压力的时候,又会做了。很多人把这个事儿归为心态不好,或者状态不好,说只要状态好就一定能考好。大家回想一下,从小学到现在,我们考了这么多年,参加过很多考试,你数过自己说了多少遍“状态好就能考好”吗?那你再回想一下,你有几次状态是好的?大多数人都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。因此,我们需要一个科学的解释。
我相信很多人都愿意看武打小说。高手什么境界?无招境界。他没有降龙十八掌,也没有九阴白骨爪,但是他就能“见招拆招”!所谓高手的无招是这样的:大家知道,考场上只有简单的方法才会有用,复杂的方法几乎没有用。但是大多数同学仍在执迷不悟地研究这种“非考场上”操作的复杂方法。比如说英语部分,很多同学在脑中回忆着一堆语法知识、一堆词法知识、一堆句法知识、无数个词组,把这些东西都放在脑子里。一道阅读题分成无数类型:观点类、细节类等。每一种类型,都对应一个固定的思路。听起来好像挺合理,但是大家思考一下,到了考场上,作为考生,还有没有时间将问题和原文分类?这种已知答案的倒推法,只适合于讲这道考题,绝对不适合于一个考生在有时间压力下的瞬间用这个方法去做。我们再思考一下,在考场做单选、完形、阅读的时候,在临场状态之下,搜索到正确的知识点。再把这个题解出来要花多少时间?你脑中的量越多,搜索时间就会越慢,在这种情况下。就一定会干扰到你瞬间做题过程,所以,考场上的问题,反映出来的是你的备考出问题了!
高手的无招体现在,所有的题不是自己想,不用经验惯性想,也不用知识点去想,而是研究题目本身。举个例子,今年暑假我教了一个学生,他在高考时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,不是题难,但瞬间没思路。可是他用我说的“无招”,仍旧拿到了分,尽管传统上讲这样不合理。原题如下:
已知三角形的三边ABC,正弦比为5:7:8,角B等于多少度?
这个学生在考场上也不知道怎么头脑就晕了,没想起来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去做题。怎么办呢?他当时也没慌,就用我讲的,我知道三个角正弦比,就等于三个角的边长比,这他是知道的,因此三个角的边长比也就是5:7:8。他说反正在考场上我带着直尺、圆规,画一个5:7:8的三角形,这个并不难。他还带着半圆仪,7对应的角就是B,一量是60度,就选60度。对不对我不知道,但在我不会做的情况下,就填一个答案,这个答案也许不对,但会很快做出来,最后分数拿到了。考场上如果真遇到不会做的考题,你不能空着不理,有很多办法能把分拿到。但凡大题、填空题不会时,有什么能力能够借助你,你就去尝试。
这位同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,面对考题我们不要想自己,一定想题目本身。我相信很多的老师都说这样一句话,希望把所有的课本从薄读到厚,而下一步就是从厚读到薄,就是简化。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境界。
首先,他们善于抓住课本的精髓。即对所学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自建一套知识体系,还能把纷繁复杂的知识还原到学科基本原理:其次,他们通过针对性做题来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,而不是成为做题机器,而且不论遇到何种题目,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来分析解答。
简而言之,尖子生的特点就是“巧学巧练”。巧学即抓住原理、要点,构建知识体系;巧练即做题不盲目,形成自己的解题思维和套路。
1.巧记知识点,以少胜多
很多同学问我:“为什么我课本知识全掌握了,但是做题效果不好呢?”我给他们分析原因:课本知识你只是“记住”了而已,还根本谈不上“掌握”。
这其实是同学们在学习中的痛病,知识点重复、机械记忆,但缺乏理解,也没有去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和体系,因此知识结构散乱,做题时无法快速找到对应的知识点、解题方法,于是只有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、一个方法一个方法去套,撞大运、撒大网蒙对为止。
如果同学们习惯天天练题,几乎是靠“背诵”在做题,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,一旦高考题型变化、设问变化,就无从应对。
2.尖子生是如何练题的呢?
与普通学生的经验主义和照抄照搬相比,尖子生更像一位创作型歌手,每个学科,他们都有自己的独家理念。在做题时,他们将“我这么去想会怎样,我这么去理解会如何”作为主体思想,一道题做10次不要紧。因为这是一个验证自己见解的过程,举一反三之后,同类型的题就会做了,这比盲目地做10道题效果更好。
比如数学的不等式、函数等要用到式子变形,尖子生拿到题目,一看到大串式子,自然会想到简化;一看到分子、分母有加减,立即转化为乘除或者消去加减号,他们知道分子、分母有加减麻烦啊。这就算是一种解题的思路。关注不等式和函数这个考点的本质,而不是首先分析它是几元不等式、几次函数的表象迷惑。
这种做题方式使得尖子生只要知识点掌握了,题目看得懂,任何题目都可以迎刃而解。
3.构建知识体系,以少求多
各科知识点非常多,概念、公式、方程式、古文、单词、语法……全背下来不可能。我们要从原理、知识体系的中心出发,绕开知识点中复杂庞大的枝节部分。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,找到真正的规律,这样才能掌握知识:然后再由这个主干去扩散、容纳相关知识,实现以少求多,举一反三。
以英语学习为例。英语不像历史、地理知识,记下来就可以解决问题。语言的掌握不仅是思维问题,也是心理认知问题。一句话从输入到被理解,被大脑储存,被调用,以及最后被正确输出,这要经历一个非常复杂而长久的过程,绝不是我们简单地背背《英语八百句》就能解决的。英语需要掌握规律,以词汇来讲,尖子生不是简单地背单词,他们通过学习,找到了词与词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,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词汇网络。
比如说给你一个词“猪流感”,让你写下联想到的词,你就可能会想到以下这些词:发烧、口罩、死亡、留学生、可怕、防治、洗手、公共场所、疫苗、亲密接触、经济危机、天灾人祸……这些词就构成了一个词汇网络。这些词汇有以下特点:都是由“猪流感”这个词激发出来的,一个词可以激发出许多词:词与词之间在词义上相互关联,有的非常近,有的非常远:这些词有名词,也有动词、形容词:有的说人,有的说东西,有的说地方,有的说行为……
它给我们的启发是:在学习的时候不要学单个的词汇,也要充分利用词汇之间的激发作用,通过发散性思维,有意识地扩大词汇关联的范围,提高词汇之间关联的强度,从而缩短词汇激发的时间,使得词汇提取的速度更快。另外,有意识地在词汇之间建立联系。也是对词义进行深加工的过程。
4.突破自身局限,考场超常发挥
在考场上,很多人有时间压力时,不会做题:而没有压力的时候,又会做了。很多人把这个事儿归为心态不好,或者状态不好,说只要状态好就一定能考好。大家回想一下,从小学到现在,我们考了这么多年,参加过很多考试,你数过自己说了多少遍“状态好就能考好”吗?那你再回想一下,你有几次状态是好的?大多数人都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。因此,我们需要一个科学的解释。
我相信很多人都愿意看武打小说。高手什么境界?无招境界。他没有降龙十八掌,也没有九阴白骨爪,但是他就能“见招拆招”!所谓高手的无招是这样的:大家知道,考场上只有简单的方法才会有用,复杂的方法几乎没有用。但是大多数同学仍在执迷不悟地研究这种“非考场上”操作的复杂方法。比如说英语部分,很多同学在脑中回忆着一堆语法知识、一堆词法知识、一堆句法知识、无数个词组,把这些东西都放在脑子里。一道阅读题分成无数类型:观点类、细节类等。每一种类型,都对应一个固定的思路。听起来好像挺合理,但是大家思考一下,到了考场上,作为考生,还有没有时间将问题和原文分类?这种已知答案的倒推法,只适合于讲这道考题,绝对不适合于一个考生在有时间压力下的瞬间用这个方法去做。我们再思考一下,在考场做单选、完形、阅读的时候,在临场状态之下,搜索到正确的知识点。再把这个题解出来要花多少时间?你脑中的量越多,搜索时间就会越慢,在这种情况下。就一定会干扰到你瞬间做题过程,所以,考场上的问题,反映出来的是你的备考出问题了!
高手的无招体现在,所有的题不是自己想,不用经验惯性想,也不用知识点去想,而是研究题目本身。举个例子,今年暑假我教了一个学生,他在高考时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,不是题难,但瞬间没思路。可是他用我说的“无招”,仍旧拿到了分,尽管传统上讲这样不合理。原题如下:
已知三角形的三边ABC,正弦比为5:7:8,角B等于多少度?
这个学生在考场上也不知道怎么头脑就晕了,没想起来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去做题。怎么办呢?他当时也没慌,就用我讲的,我知道三个角正弦比,就等于三个角的边长比,这他是知道的,因此三个角的边长比也就是5:7:8。他说反正在考场上我带着直尺、圆规,画一个5:7:8的三角形,这个并不难。他还带着半圆仪,7对应的角就是B,一量是60度,就选60度。对不对我不知道,但在我不会做的情况下,就填一个答案,这个答案也许不对,但会很快做出来,最后分数拿到了。考场上如果真遇到不会做的考题,你不能空着不理,有很多办法能把分拿到。但凡大题、填空题不会时,有什么能力能够借助你,你就去尝试。
这位同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,面对考题我们不要想自己,一定想题目本身。我相信很多的老师都说这样一句话,希望把所有的课本从薄读到厚,而下一步就是从厚读到薄,就是简化。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境界。
上一篇:复读生故事(2)
下一篇:给习惯“挑灯夜战”考生的考前睡眠小贴士!